中国科学院化学所陈春城研究员应邀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

发布时间:2025年11月14日 18:59    发布者:谢艳新

1113日下午,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陈春城研究员受邀在A15-212报告厅作题为“光催化水分子氧化活化机制”的学术报告,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周建伟教授主持报告会,学院青年教师、联合培养研究生及本科生代表共100余人参加报告会。

陈春城,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,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。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及微观机制。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、重点项目,科技部863课题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、中科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性项目课题等,总共发表SCI学术论文120余篇,包括Nat. Catal., PNAS, Angew. Chem.JACS.ES&T.Energy Environ. Sci., Chem. Soc. Rev.等。成果被他人引用10000余次

讲座中,陈春城研究员界面机制是光催化反应的核心”破题,系统阐释了光催化水分子氧化的两大关键路径:其一,针对经典半导体二氧化钛(TiO2),揭示了表面氧空位与羟基自由基协同作用下的空穴转移机理—“如同搭建电子高速通道,缺陷工程可显著提升水分子氧化效率”;其二,围绕新型材料氧化铁(Fe2O3),他重点解析了其光电协同活化机制,通过调控表面晶面与电荷分离效率,突破了传统材料活性低的技术瓶颈。“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是实现‘双碳’目标的重要路径,而水分子氧化正是其中的‘卡脖子’步骤。”陈春城结合实验数据与模拟计算,生动展示了如何通过材料设计与界面调控,将光生空穴的高效利用转化为实际产能,相关成果为高效光催化剂开发提供了理论新范式。

报告会互动环节,师生围绕“缺陷调控的普适性”“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”等问题踊跃提问。陈春城逐一解答,并鼓励青年学子“光催化研究既要深耕基础机制,也要瞄准产业需求,用科学解决真问题。”此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师生对光催化核心机制的理解,搭建了与领域知名学者的交流平台。学院将持续引入学术前沿资源,助力师生在新能源、环境治理等领域产出更多创新成果。